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低端向高端、从人力密集资本密集向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总量在快速增长后进入稳步发展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力成本的上升、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粗放型增长须加快向集约型和创新型增长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是坚实的物质技术,实现途径是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2023年经济形势及重点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会议立足长期视角,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聚焦短期经济压力加大、预期转弱的具体挑战,明确指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规划的发展蓝图,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金融行业在2023年的工作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扩大内需既是短期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长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为此,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再度明确“要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也需要围绕重点客户需求,在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金融资源倾斜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围绕巩固和扩大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环节的优势,以及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的目标,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产业链的研究,立足自身能力和禀赋,积极探索支持产业链升级的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此外,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既是短期稳经济大盘的重要发力点,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正因如此,中央多次提出要“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业应紧紧围绕数字经济发展领域的投资需求,积极、稳妥地参与和支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及“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明确要在“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促进民生的市场载体,也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金融业应依托产业数字金融创新(如供应链金融、产业金融场景等),加大对优质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继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合理适度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此报告进一步要求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应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重要目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科技赋能、扩大开放、增加消费、促进就业等策略,形成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支持农业现代化改革(绿色农业、污水治理),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文创(粮食安全、清洁能源)等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升级,构建乡村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最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产”。此外,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需发挥普惠金融降低贫困效应的直接作用机制,同时强化金融机构在环境、社会、治理(ESG)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资金向绿色化、生态化的涉农项目倾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支持,从目前看,与低碳、绿色发展相关的金融创新,如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等,在国内已全面推开。未来,在行业标准统一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根据不同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围绕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各类金融需求,探索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从金融体系外部来看,目前最大的风险挑战来自房地产市场。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直接和间接的GDP和就业贡献,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融资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实现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是2023年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2023年金融业应围绕保主体、保交楼、稳预期等重点,从供需两端优化改善房地产支持政策,畅通贷款、债券和股权融资等“三支箭”,保障房地产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化解行业风险,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金融体系内部来看,主要的风险挑战来自部分金融机构(少数中小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在过去几年风险处置经验的基础上,2023年要继续完善金融稳定制度建设,压实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三方主体责任,结合金融机构区域特征、风险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案,更好防范未来的风险形成,从而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