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耿辉带队城市建设处、现场技术团队等到汕头、揭阳市开展深调研,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海绵城市建设、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等各项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走实走深。
在汕头市,调研组实地查看了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汕头市龙湖区鸥汀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沿河调研了鸥汀南面排渠、鸥汀北面排渠等城市黑臭水体。调研组要求,一是要加强排水管网的专业化运维养护,加强雨天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二是要层层压实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部门责任,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协调解决阻碍项目推进和工程实施的关键问题,推动具备条件的项目能开尽开,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三是市、区要加强配套资金支持,优先给予资金保障,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资金支付。要对照绩效目标,加强年度绩效目标监控,确保年度绩效目标如期完成。
在揭阳市,调研组强调,一是要加快推进秀陇排渠等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做好工程施工的各项要素保障工作,确保完成“到2023年,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60%以上”的治理任务目标。二是要认真核实上级反馈和群众投诉举报的疑似黑臭水体线索,对新排查出的城市黑臭水体,做到“发现一条、治理一条”。三是要持续加大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力度,加快推进枫江深坑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工程建设,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短板,切实推进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污水收集效率提升,改善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
为推进练江、枫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汕头、潮州、揭阳市组织召开市人民政府协调会,调研组在三地市分别出席会议。调研组强调,各单位要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4月2日张虎常务副省长专题会议精神,合法合规统筹做好练江、枫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收尾工作。一是要成立流域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围绕项目存在的关键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强化政企协作,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二是要清晰地认识到流域综合整治攻坚项目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坚持质量与效率并重,确保如期取得阶段性进展;三是要及时梳理项目移交及商运的问题,健全污水处理服务费付费机制,确保项目验收后及时投入运行。
相关链接: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南方日报
记者|张子俊 刘倩 李赫
4月的南粤大地春意盎然,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绿色发展催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处处充满了生机:广州塔亮丽高耸,市民在珠江畔惬意享受着家门口的风景;茅洲河碧道延展,由黑臭滩涂蝶变的湿地公园花草摇曳;汕尾甲子港外,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正源源不断产出清洁电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南粤大地的山山水水牵挂于心,对广东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美丽广东建设、实现更可持续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广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练江经过治理后洁净、开阔。图为练江汕头潮阳区和平镇段。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摄
环境质量提升
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粤东,谷饶溪曾是练江污染最严重的支流之一,如今江面洁净,景观优美。
在珠三角,曾经被称为“臭水沟”的茅洲河早已换上新颜,燕罗湿地公园鲜花摇曳,每逢傍晚、周末总能迎来散步的市民。
两条曾经污染最严重的江河焕发新生机,成为广东治理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注脚。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等问题。2012年以来,广东转变发展思路,直面生态环境问题,下定决心补齐生态欠账,以超常规力度毅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广东以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治理为引领,层层压实治水责任。面对跨界河问题,广东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机制,推动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全流域治理。
治理过程中,广东探索出流域综合整治、“大兵团”作战等战法,国企、省企作为治水工程“主力军”,以超常规力度补齐各类治污设施短板。
治污大项目带动环境治理大提升。在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曾经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黑沟渠如今成了亲水好去处;在农村,多地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截至2022年底,全省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并且水质优良率(Ⅰ—Ⅲ类)达92.6%,创有考核以来最好水平。“这个数值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质水平,难能可贵。”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曾凡棠说,这表明广东地表水水质实现了历史性跃升。
绿水倒映蓝天,“广东蓝”屡次刷屏朋友圈。
经过多年治理,2015年广东PM2.5浓度在全国率先达标,并在2018年转入“以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的新阶段。
广东坚持源头减排,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整治数十万家“散乱污企业”,推动重点产业改烧天然气。针对臭氧前体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建立省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攻关攻坚中心,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治理。
到2022年底,好消息继续传来:全省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为20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在全国“三大经济圈”中又率先降至“1字头”,为19微克/立方米,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蓝天笼罩绿地,守住脚下净土。广东还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不断提升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的处置能力。
同时,广东成立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零容忍”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三线一单”分区管控、生态损害赔偿、污染举报重奖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日益形成。
十年来,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结出硕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广东经济绿色发展、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的基底。
发展方式转变
新能源累计并网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
汕尾甲子港外,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整齐列阵,巨大的叶轮随风转动,持续产生清洁电能。作为广东首个平价海上风电场项目,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90万千瓦。
在阳西县织篢农场,一眼看不到边际的光伏面板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电能。光伏面板下方,种植着不少火龙果树,几只黑色的羊在悠闲地吃草。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分布式发电……广东因地制宜,推动光伏装机持续增长。
一场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在广东上演。
2010年广东可再生能源装机仅有659.2万千瓦,而截至2020年底,已经达到了3298万千瓦。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来自广东电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约770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占各类型电源总装机容量超20%。
同时,广东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
今年初,《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坚决把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扭住碳排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实施“碳达峰十五大行动”,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正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动力。
在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清风大道,我国首个兆瓦级锂电池储能站——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坐落其中,见证承载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时代发展之变。
从2011年正式建成并网至今,12年里,宝清电池储能站发挥了我国锂电池技术发展的“实验平台”功能,从磷酸铁锂兆瓦级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路线应用到推进模拟电池储能独立参与电网调频,见证引领了电化学储能不断发展升级。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储能产业具有良好前景。当前,广东要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年3月发布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为广东的下一个万亿级支柱产业。
目前,广东储能电池产业基础较好,覆盖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等全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备全球竞争能力。截至2022年底,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装机规模达到71万千瓦,这也将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动能。
生态红利释放
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正日益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红利。
一条条新廊道在城乡建起。
东莞石马河支流清溪水,沿着修好的河堤漫步,空气清新、水波荡漾,很是惬意。“以前谁都不愿意靠近,现在一到傍晚,特别多人在这里散步。”凤凰新村居民卓小波说。
如今,广东以河、湖长制度为抓手,在治理基础上再度升级建设碧道,多地的臭水沟、“酱油河”蝶变成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
截至2022年底,全省总计建成碧道5212公里,新增生态岸线长度1914公里(按河道单侧计算),生态岸线所占比例由建设前的35%增加至55.1%,成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碧道也推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在茂名高州,根子河荔乡水韵碧道的建成,带动了沿线乡村“夜经济”的兴起;在茅洲河畔,旧工业物流园变为科技展示与生态体验交融共生的科技公园,随着碧道纵深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相继入驻;漫步东莞华阳湖,昔日黑臭的龙须沟已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吸引科技项目落户周边。
更多生态效益正在加速释放。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环北部湾(粤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力推进,一个个超级工程将重塑广东水资源格局,优化水生态环境。
在深圳、湛江等沿海城市,迎着海风,红树林蓬勃生长,各类生物栖息成长;在韶关、茂名等地,多座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重获新生,蝶变成城市新名片。
到去年底,广东已成功创建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绿色已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象在南粤大地不断上演。
珠水浩荡,南岭葱郁。广东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生态宜居的美丽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