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
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经审查,立案大会提案208件、平时提案11件。根据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现按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品质提升、民生保障和改善、和美乡村建设、文化繁荣兴盛、社会综合治理六个方面,公开部分提案,仅供参阅。
提案名称: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建议 提案编号:102108号 提案者:侯雪松 一、背景或问题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首次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内涵进行了明确,对金融机构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进行了规划,并指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该政策的目的也在于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进城市找工作、到租房买房,再到结婚生子、教育医疗、老人赡养……新市民在城市落地生根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新市民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金融机构传统展业模式下的“优质客户”,新市民持续增长的巨大金融需求与目前传统的金融供给仍存在不小的缺口,金融机构在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时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 二、原因分析 1 征信数据不完整导致风险难以把控。 新市民普遍工作和收入不够稳定,居住地点也不够固定,难以提供有效工作证明和收入证明,征信信息不完整,多头、隐性负债较为普遍,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识别这类人员的信用等级,难以进行风险决策。同时,新市民群体大多进入城市时间较短,缺少满足要求的抵质押物和有效的增信手段,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从而被挡在传统金融服务大门之外。 2 金融素养不高导致金融服务使用不足。 新市民进入城市时间较短,缺乏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信息积累,金融规划能力和金融服务获取能力不高,部分新市民由于文化程度限制,不能掌握线上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流程,导致金融服务使用不足。同时,较多新市民从事建筑、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工作时间与传统银行营业时间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市民金融服务获取的便利性。 三、意见建议 目前,新市民群体扩张速度快、发展潜力大,金融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满足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新课题。建议充分发挥政府的公信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新市民享受到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金融机构交出服务新市民的优异答卷。 01 出台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 对区内金融机构向新市民提供的低利率贷款等业务,给予金融机构或新市民利息补贴,降低新市民的融资成本。同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设计针对新市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对创新产品或服务给予一定程度的创新奖励。 02 探索建立区内新市民白名单。 根据新市民群体的工作和生活特点,将散落在区内不同政府部门的公共信用信息、金融机构的金融信息以及商业机构的消费信息进行整合,丰富标签纬度,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对其进行信用画像,形成覆盖新市民金融数据和行为数据的信用数据白名单。 03 是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宣传。 基于新市民金融知识相对薄弱、金融素养相对不高的问题,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强协同,通过网点、线上、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途径,采取符合新市民群体特点、易于新市民理解掌握的宣传形式,加强贷款、储蓄、风险防范等方面基础金融知识的宣传,提高新市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同时,结合数字化转型趋势,开展智慧金融、线上化产品使用等知识的宣讲,借助金融科技提升新市民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逐步形成新市民看得懂金融知识、找得着服务渠道、用得起金融产品的局面。